省教育廳辦公室編發的2022年第9期《江蘇教育工作簡報》,以《金年会堅持“三聚焦” 提升校園科技創新生态“三力”》為題,聚焦我校堅持“系統規劃、精細管理、凝練特色、追求卓越”工作理念,統籌部署和大力推動校園科技創新,全方位構建一體謀劃、協同推進、衆智集聚的良好科技創新生态,為學校高質量發展賦能添力。(文/科技處 王碗;審核/梁國斌;編輯/吳婷)
全文如下:
第9期
江蘇省教育廳辦公室 2022年4月10日
金年会堅持“三聚焦”提升校園科技創新生态“三力”
金年会堅持“系統規劃、精細管理、凝練特色、追求卓越”工作理念,統籌部署和大力推動校園科技創新,全方位構建一體謀劃、協同推進、衆智集聚的良好科技創新生态,為學校高質量發展賦能添力。
一、聚焦機制引領,激發科技創新内生動力
學校堅持系統觀念,完善科研管理标準化、規範化建設,激發科技創新強大動能。一是加強“破五唯”科研評價制度建設。貫徹落實《江蘇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》精神,修訂或出台教學科研業績計分辦法、職稱評審工作辦法、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,突出質量導向,堅決破除“五唯”頑瘴痼疾。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,探索長周期評價,完善同行專家評議機制,注重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。建立科研育人激勵機制,強化教研協同育人,不斷提高學beat365在线登录研參與度。二是創新“零距離”科研管理服務模式。實施“店小二”式科研管理服務,注重從線上、線下為科研人員提供項目培育、組織動員、潛力分析、調研輔導等服務,讓科研人員騰出更多精力潛心科研。構建個性化選題設計、面對面立項審查、幫扶式技術研究、推拉式成果推廣的全流程精細化管理,促進項目質量持續提升。2019年學校獲批2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,項目數在省内應用型本科高校中位列第一。三是構建“全過程”科研誠信管理體系。通過制定或修訂《金年会學術不端行為認定與處理辦法》《金年会學術委員會章程》《金年会教職工師德師風考核評價暫行辦法》等管理辦法,引導廣大師生恪守科研道德、珍惜學術榮譽,養成良好的學術道德操守。将學術規範和學術誠信教育作為教師培訓和學生教育的必要内容,開設學術道德修養提升課程,廣泛開展科研誠信警示教育宣傳活動,強化過程監督,并創新開展學術誠信預警工作。
二、聚焦環境優化,厚植科技創新文化活力
學校深刻把握科研創新規律,将培育創新意識、倡導創新精神貫穿于人才培養、科技創新、社會服務等工作全過程。一是“多維度”弘揚科學家精神。以事迹宣講會、專題報告會、交流座談會、觀看紀錄片等形式,引導科研人員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的優秀品質,以求真的科學态度、嚴謹的治學精神和細緻的學術作風投入到科研工作中。開設“引路人風采”專欄,以身邊人、身邊事為切入點,深入挖掘并宣傳優秀科研教學團隊、模範教師和先進集體的奮鬥故事,引導師生以榜樣為引領,自覺将科學家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。二是“全方位”拓寬學術交流渠道。定期舉辦學術交流月活動,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新穎、形式靈活、注重實效的學術研讨,積極舉辦或承辦中國裝備制造技術與産業合作高峰論壇、盛宣懷與實業強國學術研讨會等高層次學術會議,營造科研創新濃郁氛圍。聚焦科技前沿和前沿科技,常态化分類分層次舉辦“博士教授論壇”“企業家論壇”“海歸人員講壇”,堅持高水平、高标準、高質量導向,深化專業融合的學術交流,不斷提升科研人員的學術視野。三是“驅動式”激發學beat365在线登录創熱情。支持教師将科研成果轉化為自編教材或實踐環節指導用書,将科研元素有機融合到學生技能大賽、專業實踐課程和設計類畢業論文研究等教學活動要求中。通過“實習實踐+競賽+畢業設計+創業就業”四結合模式,全面提升學beat365在线登录研參與度。“大學生電子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”科技創新團隊還獲批國家級大學生“小平科技創新團隊”。近3年學校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、全國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等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獲獎近600項。
三、聚焦融合融通,賦能科技創新管理效力
學校統籌協調平台、項目、團隊多方資源,推動科研能力與科研成果、科研質量與育人質量、管理提升與過程育人深度融合。一是推動“精準化”科技資源統籌。集聚校内外優勢資源,實行分階段項目政策扶持和獎勵,積累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,推動實現重大科技項目、科技成果持續産出的良性循環。整合環境類、化工類、機械類、管理類、電子類等優勢資源,實施有組織科研,強化校内協同、校際協同、校地協同、校企協同和國際合作協同,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載體建設,已建成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、中國輕工業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、江蘇省先進材料設計與增材制造重點實驗室、江蘇省新能源汽車運行安全及其集成控制重點建設實驗室、江蘇省衆創空間江理工育英衆創空間等一批高水平創新平台。二是完善“靶向式”創新團隊建設。深入實施科研團隊“四大計劃”,即“雙百”行動計劃(百名企業家進高校、百名博士教授進企業)、科技特派員進駐計劃、教授博士企業工作站建設計劃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,突出青年人才、緊缺人才、高技能人才引育。以交叉融合、系統集成、全過程貫通為主要路徑,推動師生組建跨學科、跨院系的研究隊伍,培育出以機械工程、環境科學與工程等領域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科研團隊。三是實現“特色化”校地深度融合。聚焦國家戰略、地方急需,先後與10餘個地區建立校地戰略合作關系,與行業協會、知名企業、大院大所共建産學研基地230餘家及研究機構40餘家。實施校城融合行動,促進學校科技、人才、學科優勢與常州區位、資源、産業優勢全面對接。依托重點實驗室、工程研究中心、科技中介機構,為企事業單位提供科技服務。依托聯合國開發計劃署(UNDP)環境科技專項建成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(POPs)分析測試中心,在省内率先獲得二噁英檢測CMA認證資質,近三年已服務企業500餘家,測試樣品數超8000個。自主研發的新冠肺炎藥物靶點對接在線預測系統,已為60多個國家用戶完成2.7萬次計算任務,極大地提升學校的科研國際影響力。
報道來源:江蘇省教育廳官網 2022年5月9日
原文鍊接:http://jyt.jiangsu.gov.cn/art/2022/5/9/art_77613_10442934.html